【专题】青春大学习 奋斗新时代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

发布时间:2018-07-18浏览次数:4992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学院“刘改月爱心支教志愿服务团”赴兰考支教五周年实践纪实

“支教团的每个队员都如同一颗小星星,能力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之后的支教活动中,支教团会继续践行教书育人的青春使命,在支教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团队指导老师王秀杰说。

今年是我校“刘改月爱心支教志愿服务团”赴兰考支教五周年,团队秉承刘改月精神,以刘改月为先进典型和榜样,发扬刘改月的崇高精神,教育和引导兰考当地中小学生求知、向善。刘改月是河南省“国培计划(2013)”——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顶岗实习师范生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师范生的楷模。她的事迹被众多媒体广泛报道,一时间,学习刘改月精神蔚然成风,“刘改月爱心支教服务团”也应运而生。一代又一代支教队员用实际行动感悟刘改月精神,用实践生动诠释当代师范生应有的价值追求、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严谨扎实的学术素养和献身教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将刘改月精神薪火相传。

由于实践成效突出,“刘改月爱心支教服务团”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团队”称号,2017年获“立邦·为爱上色”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全国铜奖。  

除了每年暑假去兰考义务支教之外,支教团每学期都深入新乡市牧野区中心小学、师大附小等地开设国学课等特色课程,将师范生能力素养的挺高与教育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4年起,由文学院学生自发组成的刘改月爱心支教服务团每年七月如期抵达兰考,和当地的孩子们共赴一场兰考之约。2016年开始,“刘改月爱心支教服务队”将义务支教与“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在支教献爱心的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受到当地村民一致好评。2017年支教团为王庄小学捐建了“博学书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平台。今年,闫楼乡中心校校长杨忠周来访河南师范大学,代表闫楼乡党委、王庄小学全体师生和王庄村全体村民对“刘改月爱心支教服务团”四年来的优异工作表示由衷感谢,并赠送锦旗以表谢意。2018年,支教团队员接过爱心支教的火炬,分赴兰考闫楼乡王庄小学和闫楼乡初级中学紧锣密鼓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深刻体悟刘改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深入学习刘改月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传承发扬刘改月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

历经五年发展, “刘改月爱心支教志愿服务团”今年将更注重对兰考当地中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学生。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素质教育的现状,支教团还将展开《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问卷调查。今年“刘改月爱心支教志愿服务团”已入选团中央“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团队成员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保质保量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通过开展普通话口语训练、普通话标准宣讲、阅读写作训练、语言文字游戏设计等形式,切实提高兰考县闫楼乡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校党委副书记陈广文表示,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兰考县中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据王庄小学和闫楼乡的实际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帮助和服务,将双方友谊的桥梁不断延伸,共同为兰考县闫楼乡教师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至诚热爱、怀揣对自身梦想的执着追求,用耐心和爱心引领孩子放飞梦想。”实践团队长张安祺说。

(文学院 管丽敏)

脚步丈量裴寨路 躬身实践显真情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追寻改革足迹,发掘文化魅力”调研服务团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动摇,711日起,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追寻改革足迹,发掘文化魅力”调研服务团深入裴寨社区,进行支教、广播、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裴寨的发展变化。

在社会实践期间,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带来了绘画、唱红歌等多彩课程;深入裴寨社区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村风村貌,并在每天傍晚通过广播的方式,带领裴寨居民学习先进精神。

爱心育出夏花,支教灌溉希望

近日,实践队员在新乡辉县市裴寨社区的明德小学展开支教活动。除了日常的功课辅导外,队员们开展了精彩生动的手工课和绘画课,并针对各个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状况,将学生分成了小班和大班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支教课堂上,实践队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他们折纸的技巧和绘画的方法。最后,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让支教老师看他们的成果,并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支教老师,希望老师留作纪念。

实践队员周佳佳在谈及自身支教感悟时说:“孩子们正处于人生的可塑期,开展兴趣课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掘他们的长处。虽然支教会有一点累,但是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脸,我立马就有劲了。”

村音震云霄,思想涌心潮

“自从去年你们河师大的学生给我们社区弄了一个广播后,我们村委会便专门开设了一个广播栏目——《朗读时间》,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裴寨社区村委会办公室主任裴龙德对实践队员说道。

针对居民需求,广播内容涉及广泛,涵盖民俗文化、今日热点、先进模范、党建精神等板块。队员们通过广播向村民们传播文化,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每天俺都能从广播里面听到各种国家大事儿,知道国家现在发展的这么好,觉得可高兴了!”广场乘凉的大爷这样对实践队员说。

谈及乡村广播的意义时,实践队员赵晓平这样认为,广播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欠缺,乡村民众的生活难免少了些文化熏陶,我们的目的就是繁荣乡村文化。

土布纺织,在手中传承的村落文化

“哐当,哐当……”阵阵织布声飘荡作坊内外。714日,实践队员对裴寨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进行调研,并从当地村民的口中得知一个土布作坊,来到了一个作坊门口,看到了正在织布的杨大娘。

脚踩踏板,手上飞梭。土布纺织技艺是几千年来民间的一种织布手艺,随着现代节奏的不断加快,土布纺织技艺渐渐失传,但是在裴寨社区却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些土布甚至通过裴寨的跨境电商中心走向世界市场。

“俺织布已经几十年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梭子的形状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对俺们意义却是一样的,就是给家里人做衣裳,让他们穿的舒服,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穿粗布衣裳了,可是俺感觉还是粗布做的衣裳结实。”杨大娘向实践队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况且咱这老土布纺织工艺是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就让它这么消失。”

裴寨社区像这样拥有织布技艺的人还有很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落文化也没有在大工业浪潮里面消失。实践队员谭雅云对于裴寨的村落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希望裴寨村的纺织土布艺术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文艺创作层面,要通过乡村的行走,让织布艺术重新融入到村民的生活,找出它们“活在当下”的意义。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 旭 徐向斌)

让家国情怀与时代共振

——学生处“探索红色记忆 弘扬红色精神”实践调研团实践纪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家风建设,提出许多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家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领会良好家风,发扬家国情怀,715日,我校“探索红色记忆 弘扬红色精神”实践调研团南阳分队前往邓州市习氏宗祠、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调研学习。

探索习氏宗祠,追寻姓氏文化

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发展,队员们来到位于南阳邓州市的习氏宗祠。团队成员参观了习氏名人、邓州习氏迁徙图、承恩堂等展厅,了解习氏的历史和邓州习氏的发展脉络。

在习氏名人展厅,成员们看到汉代陈相习响,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为官清正廉洁的习温等名人,深入了解了习姓族人的优良事迹。在风雅习氏展厅,成员们了解到李白的《襄阳曲》、孟浩然的《齿坐呈山南诸隐》、杜审言的《登襄阳城》均对习家池有所描述。习氏族谱展厅的门上挂着“厚德简朴秉承先祖遗训,耕读为本孕育世代栋梁”对联。简朴优雅的环境,无处不透露出习氏人家的儒雅追求。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氏家训有的古奥艰涩,有的平实通俗,有的鸿篇巨制,有的短小剽悍,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先辈们对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的推崇,表现了人性深处真善美的情结和对家族后人殷切的希望。

参观南水北调,了解移民贡献

一个工程的开始,一批人民的奉献。15日上午,调研团赴浙川县南水北调生态文化苑,体会南水北调工程和数万移民搬迁的情景。进入文化苑的大门,队员们看到一块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石碑的四周是几座雕刻着当时移民场景的雕像,再现了移民们对故乡的不舍、对工程的支持、对国家的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1231日的《新年贺词》中讲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里生活幸福。”本次参观学习有利于成员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精神和顾全大局、国家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资助政策,助力学子圆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寄语。15日下午,在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调研中,实践成员们遇到一群同样在学习的老人,一位老人说:“你们是大学生,我们也是学生,我们也一直都在学习。”成员们深受触动。在纪念碑前,成员们就我校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进行讲解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懂得了珍惜现有的学习资源,老人们也对大学生的各种资助政策有了一定了解。

这些资助政策为贫困学子减轻了经济负担及压力,助力寒门学子走向成功,也教会其学会感恩,坚定信念,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习氏宗祠满足习氏一族心中的愿景:求家族之长;南水北调改变了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学生资助政策解决了贫困学子上学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地方,再至整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在,或是信念坚定,或是依靠群众,或是艰苦奋斗,皆是红色精神的指导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学生处 聂梦婕)

心系柳湾教育,关爱幼儿发展

——教育学院扶贫服务团幼儿园调研实践纪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农村教师最贴切的形容;一两张课桌、三四名教师、五六种玩具,是对农村幼儿园最真实的描写。为深入了解农村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情况与发展现状,关爱幼儿教育,教育学院“师大系柳湾,教育在支援”扶贫服务团分别于老孟庄幼儿园和柳湾村幼儿园开展调研活动。

团队成员从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信息、教育方法与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师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访谈。其中重点访谈了老孟庄幼儿园园长冯清芳和柳湾村幼儿园园长杨喜贵。

心系儿童,爱在心中

老孟庄幼儿园园长冯清芳讲到幼儿园的现状时,泪水打湿了眼眶。她讲到,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接收村内全部的学前儿童,存在部分适龄儿童无学可上的现象。同时,幼儿园属于民办幼儿园,教学设施落后,与公办幼儿园相差较大。面对重重阻碍,她已经咬牙坚持了三年,她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冯清芳一直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孩子们的未来,而教师是孩子前行路上的领路人。当问及作为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时,她说:“每一个老师都要有爱心,希望孩子们能在老师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心有责任,用爱坚守

柳湾村幼儿园园长杨喜贵谈到了农村地区普遍忽视学前儿童的教育以及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他讲到:“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只有民办幼儿园,没有公办幼儿园,而且民办幼儿园又存在着设施不完善、办学条件差等问题。”柳湾村幼儿园是在杨喜贵家的二楼盖成的,教室是用轻薄的木板隔开的。虽然柳湾村办学条件艰苦,但杨喜贵依然在这里坚守了三十八年。他说:“人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下一代负责,这一点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

心润情怀,为爱传承

冯清芳本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却在老孟庄坚守了三年。杨喜贵十七岁从教,如今已经是第三十八个年头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不仅仅是责任,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情怀。

生命是有限的,但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限的。为了孩子,倾其所有,代代传承。杨喜贵说:“柳湾村幼儿园是我一辈子的心血,等我有一天干不动幼教事业,我会把幼儿园托付给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践队员深入了解老孟庄幼儿园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后期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帮助大家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联系,积累社会经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志愿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学院 孙小文 王 静)

助力科创兴国,我们“郑”行动

——商学院“踏豫地·探科创·圆国梦”实践调研团实践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四个自信意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学院根据学院学科特色,将课题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成立了“踏豫地·探科创·圆国梦”实践调研团,就当前创新驱动企业效益增长等系列问题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聆听市政声音,践行创新理念

火车笛鸣,人行匆匆,实践“郑”进行。711日上午,商学院“踏豫地·探科创·圆国梦”实践调研团抵达郑州市科学技术局,暑期实践调研正式拉开序幕。

“创新创业从来都不是口号,也不能成为口号,政府方面一定要尽全力让创新创业政策惠万众、近民心,把创新创业的根扎牢扎深,才能尝到经济效益增长的甜果。”郑州市科技局创新创业办主任郝许峰在师生交流会上展开了朴实而真切的谈话。据了解,郑州市近年来双创工作开展顺利,政府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载体,孵化和加速了一大批新型企业,现已建立创新创业综合体20个,总占地面积达582万平方米。

通过与政府对接,实践队员进一步明确了调研目标,坚定了调研方向,真正体会到了创新创业实施战略的任重道远。

深入示范高校,探寻创新良策

走访郑州大学期间,实践团队成立临时小分队,同时对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园区进行调研。

在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践队员参加了高校创新创业学习交流会,聆听郑州大学对于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培养方案及“产学研”计划实施效果,并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我们深知,学生群体是科教兴国的主体,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再是一种教科书般的讲说,而是创新一线上的真枪实战。”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姬莉霞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弄清社会价值创造问题导向,在树德育人的过程中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如何培养社会人才”以及“人才培养对于社会价值创造额度”的问题,让素质教育真正显效果、出成果。

在郑州大学科技园,学生参观了园区的众创空间,了解到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一街、一带、一城”的战略发展新布局,按照“高标准、国际化、开放型”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园,园区处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链的最末端,只有经过层层筛选并有能力进入苗圃期的创新创业项目才能被最终保留。”科技园负责人介绍道。

在新时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格局下,高校应立足于科研探索,加强科研成果优势转化,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革新中厚积薄发。

踏足科创空间,丰裕创新之翼

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有破土而出的故事;每一座繁华的城,都有艰苦奋斗的历程。创新的路不好走,但每一步都会为发展积蓄力量。途经腾讯众创空间、猪八戒网众创空间、融易国家众创空间和台湾科技园,“踏豫地·探科创·圆国梦”实践调研团正不断开拓他们的调研之路。

不同的空间都怀着相同的梦,那就是创新梦、强国梦。腾讯众创空间“创服、创孵、创星、创投、创联”五创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猪八戒网众创空间“聚众智、汇众力”的发展理念宣扬着企业的青春与活力;融易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区、创咖交流区、创业苗圃区、独立办公区和加速企业区绘勒着企业的星辰大海;台湾科技园“一核聚变、两翼腾飞、三元互动”的区域规划畅想美好明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踏豫地·探科创·圆国梦”实践调研团将本着求知探实、践有所思、思而能行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次的调研,助力科创兴国,我们“郑”在行动。

(商学院 赵宾宾 赵聪慧)

古城古韵,自在正定

——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79日至714日,旅游学院“追寻红色足迹,筑梦美丽正定”志愿服务队前往河北省正定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管理者、基层员工、本地居民、外来游客等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全面调查访问,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有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

荣国府景区是实践队员们参观学习的第一站,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任职期间牵头建设的,最初建造它是为了拍摄87版《红楼梦》,投资超过350万元,这对于当时年收入不足1200万的正定县来说十分困难。面对极大的工作阻力,习近平总书记克服种种困难,荣国府才得以在正定建造施工。荣国府建成后,仅1987年一年,来访的游客便多达一百万,门票收入二百多万,投资很快就得到了回报。

此次调研活动是实践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以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开创的“正定模式”。荣国府的建成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长远的眼光和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这片土地,才能发掘文化中的价值。”队员和一梦感慨道。

休闲神韵迎来客,绚丽灯光铸芳华

为全面了解正定古城的开发保护情况,实践队员们前往正定长安门古城墙开展实践调研。

正定古城墙始建于北周,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实践队员们登上古城墙后,看到最多的就是来此休闲的当地群众,小孩子们在这里奔跑游戏,大人们沿着城墙散步。城内城外,一片绿荫,人民长乐安宁。

晚上,斑驳的古城墙跨越千年的光影,在绚烂的灯光下显得愈发壮丽巍峨。当地居民向队员们骄傲地介绍到,春晚播出前给了正定南门夜景许多镜头,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正定震撼人心的夜景。

“让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新指标”。队员李光辉说:“正定县古城墙等景点免费开放,真真正正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好处,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正定县旅游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感。”

追寻英雄路,感念先烈情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这是电影地道战中的歌词,此次队员们前去参观学习的地点,正是地道战电影的现实原型——高平村。

来到高平村烈士陵园,墓志铭沉默着诉说烈士们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作为一支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队伍,他们没有接受过武装战斗训练,凭借心中的爱国热血,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交予他们保卫的祖国。革命烈士英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给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塔三鞠躬,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并在先烈们的见证下重温入团誓词。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随后,队员们来到抗敌战争纪念馆,听工作人员讲述先烈们英勇抗战的感人事迹。过去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仿佛历历在目。在电影《地道战》原型高平民兵中队部旧址,队员们走进高平地道,感慨道,在抗战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当地百姓还能不畏困苦,创造出这样一套能攻善守、灵活机动的地道战战术,这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保存了无数英雄血与火的记忆。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在访谈中曾说:“‘高传宝’这个名字是希望革命传统作为宝贝一代代传下去。”从真实的红色革命事迹到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正定高平村秉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将革命火炬时时传递,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此次正定实践调研活动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实地调研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才干,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累的学习进取精神,脚踏实地践行青年之志。

(旅游学院 孙佳华)

寻访焦公故地,共看千顷澄碧

——外国语学院“乘新时代东风,放飞青春梦想”十八大精神宣讲团实践纪实

凝聚青年力量,共筑精神辉煌。为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外国语学院“乘新时代东风,放飞青春梦想”团十八大精神宣讲团一行抵达焦裕禄书记曾任职地——兰考县,通过“寻访学习焦裕禄精神”、与团十八大代表对话、开展实地调研、讲座交流等活动形式,积极响应团中央鼓励青年“学习新时代”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团的十八大精神。

重温焦裕禄精神,感受榜样力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宣讲团成员在焦裕禄纪念馆内一起重温了焦裕禄书记在上世纪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斗风沙、除三害,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与焦裕禄书记共同奋战在防风固沙、治理盐碱的前线。

参观过程中宣讲团成员遇到一位来自安徽亳州的阿姨,她带着子女驱车近四个小时专程来到焦裕禄纪念馆,缅怀焦裕禄书记,让子女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阿姨动情说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商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关于焦裕禄书记的报道,今天专门领着小孩来参观学习一下。看了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的事迹和兰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切实感受到焦裕禄书记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伟大之处。今后我一定会带着孩子年年来。”

“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待了470天,兰考人民想着他、念着他却远远不止四十七年。在兰考最苦、最穷、最难的时候,焦裕禄书记主动要求来这里。他把兰考当做自己的家乡,把兰考人民当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兰考。我现在是一名预备党员,焦裕禄书记是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引领和标杆,今后我一定向焦裕禄书记多多学习。”宣讲团团支书黄敬云感慨道。

徜徉图书海洋,调研青年力量

为深入了解兰考县青年群体的学习热情,探寻青少年对团十八大会议内容及团十八大精神的了解程度,调研团学理论宣讲存在的问题,宣讲团一行来到兰考县图书馆,与读者群体展开对话,向他们发放团十八大会议相关内容测试问卷,宣传文化产品,力图扩大团十八大精神宣传阵地。

“姐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呀?”“这个问题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忘记答案了。”许多进行问卷测试的读者表示问题很常见,但由于对团的十八大精神了解不够,所以不能很好作答。

参与问卷发放的宣讲团成员张耀文说道:“原以为大家都能很顺利完成测试,但没想到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看来团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团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啊!”

街头巷尾忙宣讲,青春风采在路上

为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精神,切实传播团十八大精神精髓,提升团学理论在广大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宣讲团全体成员充分利用所在场地,在公交车和公园、餐馆里与人们深入交流,加深他们对团十八大精神的了解。

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在读初中生,宣讲团成员拿出理论宣讲的小册子,给她普及团十八大会议精神和青年群体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在餐馆与老板进行沟通时,老板兴奋地说:“你们讲的这些我好像听闺女在家里提过,但具体还不是很清楚。你们能给我详细讲讲吗?”宣讲团成员们进行耐心讲解后,又向老板赠送画册,加深其对团十八大精神的了解。兰考街头、人民广场、新华书店都留下了宣讲团的足迹,展现出靓丽的青春风采。

在此次兰考之行中,宣讲团全体成员深刻学习了焦裕禄精神,明确了作为共青团员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群体的思想论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提升了自身的团学理论修养。本次活动是团十八大精神扎根基层、深入基层的一次实践,为实践团队开展下一步宣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是贯彻落实“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的具体体现。

(外国语学院 孙毛毛)

青春我先行,“救”在牧野湖

­——体育学院“骄阳行动,‘救’在身边”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团牧野湖活动纪实

炎炎夏日灼,匆匆牧野行。715日,我校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团于新乡市牧野湖开展以“骄阳行动,‘救’在身边”为主题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成果意识。

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实地调研市民对防溺水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普及防溺水相关知识,使用道具模型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步骤。

夏风忽袭岸,调研起湖滩

清清河水,防止溺水。实践队员们向牧野湖周围的市民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信息。市民们都配合着大家的工作,积极参与调研,认真回答并填写问卷。一位队员说道:“看到大家这么配合我们的工作,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

“这样的活动多有意义呀,尤其是在湖边,我们更得注意,你们可要多办几次。”一位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市民对实践队员说道。听到这样的话语,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决心。

轻舞落湖边,宣讲入人心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次宣讲活动,实践队员以舞蹈的形式开场,吸引了许多观众的驻足。宣讲员向观众讲授一些自救以及他救措施,辅以教学模型进行心肺复苏术的现场演示,观众们积极参与到现场学习中,与宣讲员进行教学互动,亲身体验急救过程,现场气氛活跃。

“这样的活动可真有意义,真的谢谢你们,小孩子更应该多学习学习,这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啊!”学习完心肺复苏术后,一位市民感慨道。临近傍晚,市民纷纷打开手电筒为宣讲员打光。活动结束,仍有市民为实践队员照明,为合影留念提供环境,让队员们感动。

整理得总结,感悟汇心得

队员们对本次牧野湖活动调研结果从各个方面作出分析,完善数据结果,总结数据信息,针对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活动方案,积极讨论活动过程。队员们的互相鼓励,市民们的积极互动,群众们的热情帮助为夏日送来清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更多的人们传播正能量,宣讲新知识。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防溺水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体育学院 柴静贤)

以爱为帆,助梦起航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解析成长,积分梦想”教育关爱服务团丰乐里村支教实践纪实

用关爱守护心灵,以呵护铸造梦想。710日,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解析成长,积分梦想”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河南省新乡市牧野镇丰乐里村村委会开始了为期14天的支教征程。

大脑转不停,计算在行动

“解析成长,积分梦想”教育关爱服务团到达丰乐里村后,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乐学乐教,开展了“心算界‘速度与激情’——二十四点、拍七令”的主题活动。

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孩子们速算出黑板上的“巧算24点”题目,展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此外,“拍七令”等益智活动也让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将数学融入到游戏中,把枯燥单调的数学变得活泼起来,寓教于乐,创造了轻松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数学丰富多彩的一面。

画笔绘手抄,名言留心中

为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掀起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潮,志愿者们为孩子们介绍数学典故、数学名言,并制作手抄报。

“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一名小朋友在手抄报上认认真真地写下这样一句名言。“老师,数学真的那么重要吗?”听到孩子们这样的问题,志愿者详细地为孩子们讲解了数学的历史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孩子们要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志愿者队长陈睿说:“在这支教的两周中,我们还是要多开展类似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的活动。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手指动一动,话儿悄悄说

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鼓励孩子们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传递温暖,表达感谢,教育关爱服务团为丰乐村孩子们开设了一堂手工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手工课,大家一起动手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做一个小礼物,好吗?”迎来了孩子们的一阵欢呼。“老师,您能教我折玫瑰花吗?”听说志愿者刘航宇会折纸玫瑰,孩子们立刻将她围住,认真地学习起来。折好后,孩子们在自己的手工作品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放学后把作品送给自己爱的人。

“我家孩子才五岁半,昨天给我了一个纸玫瑰,上面写着‘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妈妈’,真的很感动,觉得只要是为了孩子,再苦再累我也愿意。”一名家长来送孩子时这样跟志愿者说道。

年少树理想,及冠为栋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引导丰乐村的孩子们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教育关爱服务团于714号在当地组织开展了“共筑中国梦,你我同行动”主题活动。

在丰乐村村委会的会议厅里,志愿者王晴为孩子们这样讲述这样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实现。”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朗诵了诗人云剑的《中国梦》,感受老一辈人追梦的执着与坚守。活动最后,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纸张写下自己的梦想,贴满了整张黑板。

中国梦宣讲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孩子们树立自己的梦想,让中国梦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到丰乐村孩子们的内心。

“解析成长,积分梦想”,祖国的未来,由我们守护。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刘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