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求解“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难题——解读中原经济区建设

时间:2012-05-31浏览:93设置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务院进一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政策支持等提出明确指导性意见,其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

求解“三化”协调发展难题,这不仅是河南在快速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在中原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填补区域发展战略空白

 

 

建设中原经济区,从话题的正式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仅两年时间。其速度之快,在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中并不多见,这在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紧迫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这一区域,总人口约1.5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作为中国的地理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人力富集,资源丰富,更是中国粮仓,客观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但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急需扶持。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周边十多个经济区星罗棋布,唯独中原是空白,设立中原经济区,可以填补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空白。”

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在陇海经济带形成新的增长板块,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格局,使中东西部主要经济区高效衔接。”

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讨论,近两年来一直是河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纷纷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建言献策,指导意见的公布,再次成为中原地区的舆论沸点。

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承担求解中国式难题重任

 

 

有专家指出,中原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而这一点,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城乡失衡、经济结构矛盾等中国面临的难题,中原更为典型、更为集中、解决起来更为困难,一旦突破,将具有标本和示范意义。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但以1亿人口的分母来算,主要人均指标基本排名全国中下游。人口多、底子薄,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这是省情,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浓缩的国情。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后,河南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在全力求解四道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

近几年来,河南用发展实践逐渐清晰地给出了一个回答: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同时,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产千亿斤,土地实现占补平衡。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国,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提供富余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了基础和支撑,因此,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张维宁说,目前河南总体上已经进入“三化”加速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符合中原经济区自身特征和发展阶段。同时,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而且是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省份,河南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三化”协调发展道路对全局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一些专家们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立足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承担着努力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如三农、城乡协调、城镇化、农民工流动与社会管理等重任,关键在于通过体制创新,将潜在优势激活,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政策强力助推跨越式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盘点国务院近日出台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的同时,也给予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将强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上,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为此,国家将优先安排并重点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同时,国家还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县县级配套。

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等。

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指导意见中提出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提出建设郑州生物产业基地和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建设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等;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将在中原经济区支持设立承接产业示范区。

在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将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开工建设郑州至万州铁路,研究规划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等。

此外,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还成为国内唯一被赋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的经济区。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还给予了中原经济区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的支持,包括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其中,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这对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