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企中鹤“造城”解码
发布时间: 2012-04-14 浏览次数: 958

  

5年前,中鹤集团自拟一个发展命题:探寻“以工业力量驱动区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商业逻辑。

  如今,在鹤壁浚县王庄,一个5.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可容纳8万人居住的生态小城正在隆起。

  3月23日,又有四批客人造访豫北小城浚县。

  他们虽是天南海北的口音,却由粮商、投资客两类行家构成;他们虽有不同的造访理由,却都在审视“中鹤生态城”真实性与存在依据。

  正是在此,粮商找到了万亩连片清洁粮源基地,这是中鹤集团进一步强化粮源供给的佐证。而在投资客看来,中鹤将工业经营模式植入当地商业生态、居住环境,并以此驱动农业社会生态系统的重构。或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的可行性、空间与效率。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践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长路径。

  契合这一时代背景,“中鹤生态城”与其第一操手中鹤集团的原始欲望、利益诉求和远景期许,需要被解码。

    A   “中鹤生态城”的切面

  “现代农业、工业集群、人居社区”,是“中鹤生态城”三个基本构成元素。

  因而,与河南既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秀案例相比,并无结构性差异。但不同的是,它依托于中鹤集团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这一载体,形成了卓尔不群的特征与发育路线。

  双向6车道水泥马路、绿色景观带、太阳能路灯,远处吊塔林立的住宅生活区……这样的场景如出现在浚县县城,或无异样感觉。但这里是镇,更准确地说,位于一个传统农业镇的偏远地带。

  在“中鹤生态城”体系中,中鹤新城安居工程是“一号工程”。

  据了解,该项目一期从2011年8月份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3~5个行政村村民迁住。水电气暖、学校、医院、商业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已无区别。并显现出人性化与生态化特征,如,从安居社区到各个工厂之间,有班车代步;如规划中的养殖园区,兼顾了绿肥生产与沼气发电的功能。未来,这里的生活社区与工业板块将实现能源供应、排污处理等方面的相互优化和循环利用。

  而在“新农村社区化”视角下,“中鹤生态城”优势则别具一格。不仅安居工程全部以楼房配套,旧村迁入村民可以拿到商品住宅房产证。

  “‘新、旧房产转换的所有权与差价’,一直是困扰全国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工程的最大难题。”一位长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人士称,这源于破除城乡二元鸿沟的政策、机制尚在探索。而新乡延津模式、三门峡义马模式,为此留下了遗憾。

  “中鹤生态城”缘何能够破题? 

  中鹤集团总裁王安东现身说法,该公司为安居社区一期工程,拿出了自有的600亩国有出让建设用地。仅土地投资单项,即达1.2亿元。

  “请农民‘上楼’,只有用利益的撬杠”。王安东介绍,只有3~5个村庄顺利迁出,才能实施对旧村拆迁。并在“占补平衡”的原则下,置换出2期用地指标。而这一环节的操作实效,关系整个“中鹤生态城”的模式价值。

  让“中鹤生态城”成为国内知名的粮食深加工集聚区,是其为鹤壁乃至河南经济发展肩负的使命。

  因而,除了请农民“上楼”,中鹤集团另在同步主导的,是请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转型为涉农类或涉工类产业工人。

  “要发展,就要能留住人。其关键抓手,是通过工业板块强劲发展,向农民输出更多的利益。”在上海以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海涛看来,这是浚县政、企、民三方合力的一次勇敢探索。探索的核心,是以工业力量驱动农村社会商业生态变革。最终实现“农、工、居”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互动成长。

  可见,浚县“中鹤生态城”发育路线,高度契合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路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同时,独具创新特色:以工业企业商业思维嵌入“新型农村社区化”开发,从而探索出一套可行性模式,催化区域“新型城镇化”发酵进程。

  B  广积粮,缓称王

  中鹤集团深度介入“新型城镇化”发展命题,其非同寻常的慷慨与胆量,或令人敬佩。

  但也有人认为,这与其所处粮食加工行业“利比纸薄”的行业特质及自身禀赋,或并不匹配。除非,它由其中可斩获较深利益。

  王安东对此并无异议。但他强调,公司参与“中鹤生态城”安居工程建设,并不从中牟利。而向其寻求借力,最终实现“十二万亩清洁粮源”的产业战略构想。

  “十二万亩清洁粮源”战略,是2007年中鹤集团产业挺进上游的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与中鹤受行业发展环境、市场竞争条件等诸多因素催化有关。如,小麦从农田到面粉工厂,经过4道转手环节,每吨成本价被附加150元。

  “粮食加工业利润稀薄,门槛过低、价格竞争惨烈是直接原因。”王安东称,中鹤的发育基础决定了,不可能与五得利这样国内行业霸主PK规模。但如想保持生存空间,就必须探寻新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十二万亩清洁粮源”战略,基于中鹤保障原粮安全、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的现实诉求。更何况,豫北鹤壁、安阳一带,是亚洲优质小麦生产的黄金区域。

  “今日有粮,明日是矿。”这是王安东对未来行业竞争胶着点的判断。

  2008年~2009年,中鹤集团尝试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经营。2010年5月,受益于国家支持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政策,由其出资并组织2300家农户,成立浚县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清洁粮源基地工程与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关联性如何?

  王安东称,大批量土地流转,实现了农田万亩以上连方。这有利于加大科技化投入、节约成本,也为申请产区原粮的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村庄处于大片农田之中。是村庄,就要排污。农民旧宅基地翻新、村庄道路拓宽,免不了侵占农田。“触到天花板,曾让中鹤一度失落。”

  受迫之下,中鹤集团萌生了一个大胆猜想:创造一种模式,将村民集中到统一的居住社区、转换为产业工人。另通过对旧村庄、村路复耕,田埂、沟渠二次平整,或有望获得大批土地复耕。

  2009年末,猜想被转为行动。

  王安东坦言,2010年之前,中鹤经历了太多非议。这一时期,国内没有可被模仿的样本。更没有“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化”的概念。

  第一次看到曙光,是2011年1月8日卢展工书记到中鹤调研。“心情忐忑”的中鹤高管,意外得到了卢展工书记的肯定和鼓励。

  卢书记说,中鹤用企业运作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从农业角度讲,向前推搞规模经营,向后推搞深加工。不仅如此,它还横向推,搞新型城镇化,很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意义。

  中鹤计划流转的5万亩土地,将产生8000亩新增耕地。而这,尚未涉及旧村拆迁复耕。而中鹤集团所在的王庄镇,有45个村庄和一个社区,总辖区面积约是15万亩。可耕用土地却不足9万亩。而“中鹤生态城”的未来远景,借力于成熟后的“新城镇化”模式,为王庄镇再造3万亩耕地。

  C   “超级产业链”成长式

  中鹤集团二次发育的诉求,成就了“中鹤生态城”的生命基因。但换一角度看,这一新生载体则为中鹤集团跨入新的生长周期,提供现实撑杆助力。

  当前,中鹤集团的主业结构,大抵可分为小麦、玉米、豆类三条加工产业链。年加工小麦30万吨,拥有专用面粉、小麦淀粉、营养调理面等生产线;年加工玉米45万吨,拥有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饴糖、玉米蛋白粉及糖果等生产线;大豆加工主要生产腐竹等产品。

  另需说明的是,中鹤集团在强化发展主业的同时,另有一批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亦为活跃。如鹤飞农机合作社、麦多商业、中鹤品鲜公司等。

  2010年4月,中鹤集团与购宝联商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安阳筹建了麦多大型超市渠道。

  2011年6月,中鹤宣布拟投资8亿元创建“中鹤品鲜公司”。旗下包括速冻食品项目10万吨、速冻调理面制品6万吨、蒸煮类速冻调理肉制品4万吨。

  无论是渗透零售业,还是挑战速冻业既有霸主,似乎与中鹤主业都缺失关联性,更无经验可循。因而,这令行业内外颇感疑惑:在中鹤产业构架中,它们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价值。

  “中国食品制造业的上下游生态环境,已不适合‘单一强项’企业的生存。”王安东将问题根源,指向了大食品工业的上下游,越发脆弱的供给安全及抗风险能力。而这些现象的密集爆发周期,恰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

  “能不能从农田直接打通到百姓餐桌?”王安东称,这即是中鹤集团由2007年后,逐步完善的全产业角度、多元产业结构发展理念。

  依其分析,整个集团产业链结构,是围绕“清洁粮源”这一个中心,画出三个套圈。

  向上游,以“每亩1200斤小麦”的超高流转利益,快速完成大批量农田流转。同时,以鹤飞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化团队,渗透农田争粮。“卖粮给中鹤,免机械租用费。”

  在中游,它加大横向产业规模,如75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如高附加值谷朊粉项目。同时,强化小麦、玉米、豆类三条加工产业链互动,资源共享。如王安东举例,中鹤面粉的销量,不是全国第一,但豆粉系列面条却最棒。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则为速冻与蒸煮类熟食产业板块的市场竞争,提供了较强的利润空间。

  向下游,中鹤的零售渠道布局乡镇、村头,已获成功。与较常规的零售终端不同,中鹤零售终端具备了“卖货、收粮”双向功能。

  “中鹤正在研发‘惠农一卡服务系统’。拿到这张卡,农民卖粮的钱或员工收入,都将划到卡上。可以直接取现,也可在中鹤零售终端刷卡消费。”王安东介绍说,中鹤集团这一“超长产业链”成长式,已获得越来越多PE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