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认识误区
发布时间: 2014-04-18 浏览次数: 160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或真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存在于饲料和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毒素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世界上每年大约有25%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因污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差距很大,我国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区。在我国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部门饲料生产企业的虚假宣传,部分养殖业主对霉菌毒素的了解严重不足,甚至走进误区,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或误区导致了畜禽养殖业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不同霉菌毒素危害性的认识误区
  黄曲霉素是世界上研究最透彻最彻底的一种毒素,同时也是世界食品饲料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毒素。研究表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高低与动物疫情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许多饲料生产公司利用毒素自然存在的浓度差异,片面的夸大次要毒素如呕吐毒素,T2毒素的危害,从而误导广大养殖户的认知。研究表明饲料中的黄曲霉素在仔猪应该控制在5ppd以下,在种猪、大猪应控制在20ppd以下。黄曲霉素的危害表现为对动物多系统的直接破坏,高强度的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会诱导或增强动物疫情的传播。而玉米赤霉烯酮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后备母猪、未配种的母猪正常发情期的干扰以及对受胎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对发育到一定阶段的猪胚胎发育没有明显的干扰与破坏作用,对胚胎有破坏作用的主要是黄曲霉素。呕吐毒素的纯化实验显示10ppm的呕吐毒素不会诱导呕吐现象的产生,对采食量也无影响;20ppm的呕吐毒素15分钟后会诱导呕吐发生。综合这些结果,引起养殖场发生呕吐的大多是一种生理调节,而不是由单独的由呕吐毒素产生,因为多数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浓度在1ppm以下。
二、霉菌毒素产生条件的认识误区
  引起饲料产生霉菌毒素的条件主要是湿度、温度。通常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4%,饼粕类水分超过12%即非常容易产生霉菌毒素。大部分霉菌繁殖最佳温度是25-35℃,但是人们忽略的是低温0-10℃同样会有霉菌的繁殖,例如黄曲霉毒素在潮热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而像呕吐毒素在0℃就可以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在10℃时就可以产生。饲料中的pH值及营养因子等诸多因素也经常被忽略。霉菌能在较广泛的pH值范围生长,但毒素产生所需的pH值范围则相对较窄,多数霉菌毒素在酸性pH值范围产生,而这正是饲料pH值的一般范围,因此控制饲料pH值是减少霉菌毒素的产生一种有效的途径。另外饲料中的各种营养因子可对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造成一定影响。如含糖量较高或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基质较适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1%~3%的食盐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饲料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也对毒素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制作饲料中要综合考虑到霉菌毒素的因素合理使用添加剂。
  三、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措施的认识误区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脱毒包括:热处理、微波、射线、紫外线、水洗、脱胚处理(主要用于玉米的脱毒)及添加吸附剂等措施。化学方法消除霉菌毒素是在强酸强碱或氧化剂作用下,使毒素转化为无毒的物质,常用的有酸处理法、碱处理法、氨处理法及有机溶剂处理法等。目前,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吸附剂来降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许多养殖户在众多毒素吸附剂品牌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往往存在认识误区。许多公司声称其产品无所不吸,但是市场上大部分毒素吸附剂其功效甚微,原因是多数毒素吸附剂是用膨润土、沸石粉制作。而这种吸附剂不具备选择性的吸附,往往吸附营养物质多,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较小。在考虑选择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时,要审查该产品是否有发表的研究资料支持,以证明其在特定的动物饲料中使用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审查该产品能否有效地广泛地吸附多种霉菌毒素,是否使用量低。低量使用可避免与日粮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产生干扰或结合。
  总之,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霉菌毒素在畜禽养殖中造成的严重危害性,切不可过分依赖霉菌毒素脱毒方式,须知防范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