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

时间:2016-08-12浏览:1327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85年, 201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同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学科定位与目标

河南师范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本学科定位是: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紧密围绕国家和河南重大战略问题和文化需求,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方向特色凝炼为抓手,培育学科建设亮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服务河南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学科示范和引领作用。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夯实专业基础,着力内涵建设,力争在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国内同类高校排名有较好提升,打造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利用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高地。

二、优势与特色

1.中原文献整理应用成果斐然。学科点承担了《中州文献总录》《中原文献钩沉》等大型科研项目,对中原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补订辨证前人诸多缺漏与失误,先后整理出版了元稹、王越、支遁等中原作家的别集,丰富了中原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

2.学术研究地域特色鲜明。对古今河南作家的持续关注、研究是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对白居易、元稹等古代河南籍作家及在河南活动的非河南籍作家的研究,完成了《<长恨歌>研究》《元稹年谱新编》等重要研究成果;对阎连科、刘震云等河南当代作家的研究,也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研究论文。2015年,学科点获批“新世纪河南作家研究”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为新世纪河南作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团队保障。这些都彰显出学科点学术研究鲜明的地域特色。

3.研究方法跨学科特征突出。学科带头人孙先科教授的专著《说话人及其话语》将当代经典文本的文献整理、文本阐释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方法多元贯通。崔应贤教授以深厚的语言学功底,注重描写与阐释的相互验证,专著《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与研究入门(第二版)》体现了语言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交叉使用,该书已为多所高校选作专业参考用书。赵之昂教授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触觉美学研究”融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工作。

四、学科方向设置

1.中国现当代文学

“十七年”小说叙事研究、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以及文学豫军研究是本方向三个集中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叙事分析、文化阐释、比较视阈相融合的研究方法特色。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注重从地域、文体、宗教角度展开研究,形成了古代河南作家研究、明清诗学研究和古代文学中的宗教文化研究等学术方向。

3.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方向人员长期致力于中原文献的整理工作,已整理出版多部中原作家别集。目前正从事《中原文献钩沉》的编纂工作,旨在对唐前中原文献进行全面耙梳,并推出中原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文献的大型辑佚著作。

4.语言学本方向

致力于汉语语法和训诂学研究。学术研究注重与当今前沿性研究的同步性,强化理论方法的解释力量。对传统成说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廓清正俗的效应。

5.文艺学

本方向从心理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切入文艺学研究,关注当下文艺热点问题,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在肤觉审美、生态批评、伦理批评等研究方面形成鲜明的个性。

五、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在省内同类学科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近4年来,学科人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3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建设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当代小说研究、中原文献整理与研究、现代语法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反响。

1.多个研究领域处在学界前沿。“中原文献整理与应用中心”是国内高校从事河南地方文献整理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学术机构;文章学、阅读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50-70年代文学经典”研究将文献整理、文本阐释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在学界有示范性影响;生态批评研究在国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代表性成果得到学界关注和认可。孙先科的《颂祷与自诉》被多所大学指定为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其《说话人及其话语》是十七年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崔应贤的《修辞学讲义》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周相录的《元稹集校注》获得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周相录在元白研究领域的丰厚收获得到中日学界的关注,著名学者陈允吉称其为“学坛新秀”,日本著名汉学家静永健先生邀请他为自己主编的刊物撰写文章。

3.学科骨干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学科带头人孙先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崔应贤为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周相录为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李永贤为河南省社科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此外,多名学科人员在各级学会任重要学术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