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

时间:2016-08-12浏览:680设置

一、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是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河南师范大学一级博士点重点培育学科,依托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省级)、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其中,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是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的相关支撑学科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点、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点,以及少儿组织与思想教育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点等相关支持学科;学科力量较为雄厚,学术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建设目标为在第十二批学位点申报中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马克思在主义理论学科。

二、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和特色:

1.在研究领域方面,本学科在青少年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等学术领域成果丰富,优势突出。

2.在教学科研平台方面,本学科依托有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等,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3.研究生培养方面,严格把握培养质量。研究生不仅要完成规定和课程和学分,还必须撰写、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才准予答辩;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4 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论文在CN 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具有系统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较为熟练和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际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学科方向设置

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已形成四个稳定且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意识形态研究,注重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历史与逻辑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侧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域的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侧重建构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模式、探讨青少年文化引导机制和创新方法操作体系;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侧重农地制度创新、新生代农民城市融入的政策建构、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大学就业和诚信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关注弱势群体,重实务介入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五、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自2012 年以来,本学科取得了诸多高层次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 项,省级科研项目36 项,厅市级项目80 余项,获得各项科研经费400 余万元。发表CSSCI 论文86 篇,出版专著12 部;荣获省级科研奖励13 项,厅级科研奖励47 项。

学科依托的科研平台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历年考评中名列前茅,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的青少年专门研究机构,在全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研究中心主任获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学科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得到国家教育部、河南省委等各级领导,以及北京、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内外的高校同仁的重视和关注,相关领导和专家不断来校指导、切磋、研讨,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研讨会十几场,成为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及改革的亮点,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各界同行的一致好评。

本学科的马福运教授、聂立清教授、孔国庆教授、蒋占峰教授、王茝副教授都是省内知名的理论宣讲团专家、国培授课专家。这些理论宣讲专家因政治强、业务精、口才好,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同时,本学科设有的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每年承担全省200 名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任务,每承办的国培计划培训班历年在全省的网络匿名评审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