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

时间:2016-08-12浏览:769设置

一、定位与目标

依据体育学科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点师资力量、地域条件、研究领域和理论优势,积极创建学科平台,构建优势特色学科,建成高等教育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培养基地、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系先进行列,力争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学科。

二、优势与特色

1.优势

团队优势:研究团队教师5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讲师16人,其中博士25人,博士后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学术素养、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知名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

学科优势: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体育学科通过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进行多方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成果优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35项,科研经费197.2万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22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3篇,CSSCI论文40篇,中文体育核心论文64篇。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交流82人,专题报告15人。团队成员学术论文发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高层次学术期刊,在体育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2、特色

围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进行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在动作技能学习、行为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突破传统的体育科学研究模式,兼顾体育竞赛、运动训练体系、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多维、角度全面。

拓展学科研究领域,结合地域特色凝练研究方向,建立和完善学科发展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创造省内领先、区域引领、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声誉。凝练方向,挖掘学科资源潜力、发挥人才优势、拓展研究平台、提升创新水平,打造地域性、国际性、实践性的学科特色品牌。

利用河南省武术资源优势,在“河南省武术拳械录”、“河南省古典拳种点校”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中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武术段位考评点和河南省武术数字化博物馆,对传统武术的活态性、整体性、系统性传承保护做了极具实践意义的探索。体育与医学、生物结合,运动与健康结合的研究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研究生体育理论、实验能力、运动监控、健身指导能力培养,围绕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健身康复指导等领域从事全民健身技术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立足体育,面向社会”的发展思路,依据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培养模式,强化开拓创新,培养硕士生理论认知力、思辨力、想像力和联想力,从宽度上开拓学科视野,从深度上探知学理精髓,加大横向学科想像力,学会运用其它学科学理分析体育现象的思辨力。注重硕士生体育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培养体育技术教学、训练等实践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大崇德重礼教育,完善个人学术道德修养。

四、学科方向设置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对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展开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围绕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律、技术创新展开研究,突破传统体育科学研究模式,兼顾体育竞赛、运动训练体系、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等领域的微观探索。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以多元文化为研究基础,开展体育人文和社会调查研究;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研究资源,积极国内外相结合的人文研究,形成“地域性和国际性”学科特色。

(三)民族传统体育学:在武术文化生态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拥有武术史学、考据学方面的研究特色;在武术传承性教学与实践的理论研究及武术科学化训练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四)运动人体科学:形成体育与医学、生物结合,运动与健康结合的研究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验能力、运动监控能力、健身指导能力培养,充分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理论从事全民健身技术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五、国内外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体育学科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立足体育,面向社会”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增强科研实力为支撑,加强师资力量为保障,完善设施建设为基础,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成为培养体育师资和体育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学科点承担国家级项目5 项,省部级项目40 余项,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研究生毕业后分别进入国内高校和各级用人单位,评价良好;学科点拥有体育学科科研平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水平运动队、国家队科研教练、武术数字化博物馆,为国家、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