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亟待提高

发布者:赵林青发布时间:2013-11-07浏览次数:319

  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保障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易晓明带领调查团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境内的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艺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并发放了《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评价调查》问卷。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实效究竟怎样?大学生对其认可情况如何?
 
  调查结果一: 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 教育现状和效果不满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是根据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方面评价相加所获得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为中下。同时,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文科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明显高于工科、理科专业大学生。
 
  调查团队成员杜丽姣介绍,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是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个视角来考察。“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视角主要围绕艺术素养的4个维度,即“丰富大学生艺术知识”“激发大学生艺术兴趣”“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艺术创作或表达能力的作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效果的评价为中下,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的效果不好,其中,对“艺术创作或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的评价最低。
 
  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唤起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性不够,很多高校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形式和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在丰富人的审美情趣、提升想象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反观欧美很多高校都已将艺术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比如,哈佛大学一直将艺术人文课程列为核心课程,足以显示艺术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
 
  易晓明表示,“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应该充分认识艺术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在积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改革,切实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
 
  调查结果二: 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形式 与资源方面评价最低
 
  目前,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设定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通过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来开展。调查中,大学生对多选题“自己所在高校设有的艺术教育形式”的回答结果是: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或举办过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会不定期举办艺术讲座、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进校园演出或举办展览;21.1%的大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形式包括参观校外的艺术场馆;21%的大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形式包括参与校外的艺术活动。由此可知,江苏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和艺术讲座。
 
  杜丽姣介绍,此次对公共艺术课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了课程目标、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在5个维度中,学生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其他3项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公共艺术课程如果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讲解一些艺术知识,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必然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
 
  易晓明说:“根据我们所做的相关研究,相较于艺术活动,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提高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这就意味着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首先是确立其核心课程地位,将其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艺术对学生情感陶冶、创造力想象力发展、审美情趣提升等功能。”
 
  她建议,可以明确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类课程的学分要求。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可能至少应该要求大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4个艺术类课程学分,也就是至少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一门必修和一门选修艺术课程。可以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艺术选修课程,而选修课程的类型有3类:一是侧重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丰富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多门类的艺术欣赏课;二是各类艺术理论课,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比如体现当代艺术综合化、生活化趋势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除了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之外,还可以将艺术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以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调查结果三: 大学生认为艺术活动的 自身参与度不够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艺术社团,也开展了很多艺术活动。然而面对这一调查结果笔者疑惑,难道这些举措并不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吗?
 
  杜丽姣告诉笔者,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于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数量的评价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艺术活动现状评价为中等水平,其中,对“艺术活动宣传”的评价为中上,对“自身参与艺术活动程度”的评价为中下。说明目前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某些大学的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组织、表演,大部分学生只是勉强做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
 
  根据对问题“你最喜欢的艺术教育形式”的回复显示,大学生比较喜爱各种校内外的艺术活动,其中两种形式较受欢迎:25%的学生选择“校园艺术节”,25.1%的学生选择“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或举办展览”。易晓明说,目前西方许多高校艺术社团名目众多,学校常规性以及不定期的艺术活动频繁,有些高校还有自己的艺术馆,这些都使得学校的艺术氛围异常浓厚。比如,美国莱斯利大学即将建成的学生画廊艺术中心,其毗邻莱斯利大学的音乐厅,旨在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场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提升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晓明表示,根据相关检验,艺术活动对于形成高校艺术氛围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艺术活动开展的数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后,高校应该多创设和组织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社团和特色艺术活动。
 
  另外,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融入到日常活动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