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

发布者:郝如意发布时间:2018-06-06浏览次数:326

学科沿革及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从1984年开始与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院校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河南省第一个科技哲学硕士点,也是全国地方院校中较早通过的科技哲学硕士学位点,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至今已招收培养21156名统招硕士研究生,111名已获得硕士学位,45名在读。获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已获取博士学位者2人。1994年,本学科的科学计量与科技政策研究方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研究方向。2000年起,本学科连续三届(20002004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在以获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主要目标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凝炼了学术方向,汇聚了学术队伍,产出了相当数量的高水平成果。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方面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术带头人及队伍建设
   本学科现有在编专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含校聘)8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56岁以上1人,46-554人,45岁以下11人。

   学科带头人梁立明教授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已经指导4名博士生;1992年至今连续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类项目,3项被评为"特优"项目;2006年获国际Emerald/EFMD杰出博士研究奖;在7种国际期刊和多种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20篇,担任Scientometrics3种国际学术期刊和多种国内期刊的编委;连续5届担任国际科学计量学大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两次担任中国-远东区主席。

   学术带头人金俊岐教授、安道玉教授和刘科副教授分别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及特色
   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大学科,既涵盖哲学层面的科学哲学方向和技术哲学方向,又具有量化研究色彩较浓的科技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方向。本学科在努力提升哲学研究高度的同时,十分注重应用研究,为地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经多年学科建设,本学科点凝练出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科技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主要采用计量研究手段和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微观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科技、经济、教育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STS问题,旨在为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决策提供可信程度较高的量化依据。

2、 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注重对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功能以及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研究,还注重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从科学发展的外部机制研究转向科学知识生产的内部机制研究。

3、 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研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将技术哲学的一般理论研究与对具体技术的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技术伦理框架,注重技术伦理学的机制研究。

4、 科学哲学与科学文化研究。既关注元认识论研究,又注重从哲学层面上考察科学、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从科技发展的层面反思科技文化内涵的哲学意蕴,结合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实际探讨科学哲学的应用价值,关注政策层面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考察。

主要研究工作及进展
   近五年来,学科组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项,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5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SCI论文15篇,CSSCI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其它科研奖60项。

   学科现拥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各1间,使用面积90平米,网络设备齐全。曾作为独立单位而设的资料室,在长期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图书资料积累系统而丰富。

学术交流
   本学科注重学术交流,注重营造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平台。近年来,学科点相继邀请陈凡、邱均平、蒋国华、金碧辉、吴国盛、欧阳康、张廷国、王大明、赵剑英、陈晏清、唐凯麟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讲学15人次。比利时、丹麦和美国专家8人次来我学科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国际科学计量学普赖斯奖获得者比利时R.Rousseau教授、国际科学计量学学会前主席H.Kretschmer教授、匈牙利T.Braun教授和丹麦的P.Ingwersen教授;梯队成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1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人次。